抗疫读懂“免疫力”:疫为瘟疫,力为正气
当前,防控措施持续优化,社会面迅速放开,每个人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拼的就是免疫力。
在当下的语境中,人们习惯于从西医学角度理解“免疫力”,只能说读懂了该词的一半意思。殊不知,“免疫力”一词源于千年之久的中医话语,“免疫”即“免除瘟疫”之意,而“免疫力”的力则是中医之“正气”。
正气,相对邪气而言。中医理论讲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(《黄帝内经》),一个人培养好了“正气”,也就有了免除瘟疫之邪气的“免疫力”;也讲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(《黄帝内经》),一个人“正气”虚弱了,邪气就会乘虚而入,染上瘟疫等病。
因此,“扶正祛邪”便成为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,此原则关注正与邪此消彼长的关系,治病时或“扶正”以“祛邪”,或“祛邪”不忘“扶正”,这体现在一张君臣佐使的组方中,往往扶正药和祛邪药有所兼顾,也体现于中医看病大都会经常调方,调的往往就是正邪的消长。因为关注了“扶正”,中医便在治好病的同时也把“祛邪”的副作用尽可能降至最低,这正是许多人感觉“中药副作用小”的重要原因。
而以此审视西药,会看到西药往往一力“祛邪(病毒、细菌等)”,而忽略“扶正”,在剿灭病邪的同时也往往把药物的副作用甩给了患者,一般人有“西药副作用大”的印象基本因此而起。
而造成对正邪关系不同认识及其社会上两种不同印象的原因,其实在于中西医两者间“整体观”和“还原论”的治疗理念的不同。
基于同样的道理,中医治未病(即提升免疫力)也重在内“扶正”而不忘外“防邪”。在当前人人在拼免疫力的情势下,以下两个原则当坚持:
一则“内”,即守住正气而不失。
要诀有四:一为心胸有量,做到心平而气和,以免引动内热;二为动静有度,动则适度,不可过劳,静则以养气为主,如习以打坐或站桩;三为饮食有节,不可过饱,不要偏食,少食膏粱厚味,勿使体内湿热太过;四则起居有常,尤其子时不能熬夜,午时打个盹最好,勿使阳气烦劳。四要诀的核心要义在“天人相应”,在守与养,方能顾护正气而不失。
二则“外”,即防住邪气而不入。
要诀在防住六淫和疠气。六淫即中医学所指的风邪、寒邪、暑邪、湿邪、燥邪、火邪六种外感病邪,此六淫在不同的地域和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偏性,眼下冬季最要注意防寒邪、风邪。中医的疠气,即有传染性的外感病邪,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,能避则避。
事实上,眼下各地根据本地地域和气候特点发布的中医药预防方,遵循的大都也是此“扶正防邪”原则,效果应是确切的。
如此,对“免疫力”既有西医免疫学的认识,又有中医正邪关系的认识和“扶正防邪”的方法,才大概算是真的懂了,在拼免疫力上也才能有正确的行动,从而让自己不惧疫情,真正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总之,天地人自有生生之气,中医乃生生之道,维护正气是医生第一要务,也是个人养生第一要务,当然更是拼免疫力的第一要义。
时间:2022-12-12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:王淑军